思想源
单位风采
关于中国的传统社会,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回答的。这些问题是: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;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;中国传统社会分为几个阶段;传统的中国人有哪些特点。回答了这些问题,就有可能准确认识和解释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。
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点
相对于其他民族和社会,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:一是历史十分悠久。即使从学界公认的商代算起,也有3700年的历史。二是种族未曾更替。自远及今绳绳相继,从未因战争、瘟疫等原因而灭种异族。在数千年的变迁中,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相推相荡、相互融合,虽历经无数曲折,而最终形成了融多民族于一体的共同的中华民族,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。三是文化没有中断。中华民族自有文字以来,主流文字一直为汉语言为基础;在意识形态上,虽历诸代百家争盛,并之以外教东渐,而相辅相生、一脉相承,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独特的华夏文化体系;生活习俗也相沿有序。四是史载传承有序。不仅历史记载连续清晰,而且现存的典籍汗牛充栋、浩如烟海,史记以下,正史、实录、方志、谱牒等灿然在列。五是统一成为大势。争雄之战国,对峙之南北,颉颃之宋辽,虽历九曲,数度分合,而疆域与日俱弘,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
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最主要因素
中华民族的这些特点,是由三个主要因素所决定的。一是秦始皇所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。这一制度的长期坚持,保证了政令的畅通、不同民族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的统一。二是以大一统和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。这一思想体系的长期贯彻,大大促进了各民族间以文化认同为旨归的民族认同,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民族心理。三是科举制度。科举制度消灭了贵族和门阀,调整了社会阶层和结构,促进了社会公平,传播了主流文化,形成了精英治国的政治传统,对后期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按照这一理解,可以将中国的传统社会分为三个阶段。从商周到秦以前,为天子联合奴隶主贵族共同统治社会的时代。从秦至唐,为皇帝联合地主贵族共同统治社会的时代。从宋至清,为皇帝联合士阶层共同统治社会的时代。
传统的中国人有哪些特点
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,中国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。一是崇拜祖先。二是崇拜文字。三是以阴阳辩证的思想方法认识和解释世界。
关于崇拜祖先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,而种族又一脉相承,这就为崇拜祖先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。在世界各民族中,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,大多演变为后来的宗教。宗教之所以产生,其原因在于人类固有的理性与孤独的矛盾。人类固有的理性,让人必然思考三个最基本的人生问题:“我从哪里来(生)”、“我到哪里去(死)”、“人生如何度过(活)”。这三个问题离人最近,却又无解,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找到答案。面对苍穹,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十分孤独,是地球上唯一有理性并思考这些问题的种类,不可能从其他种类那里得到启示和答案。内无所得、外无所应,于是人类便从传统的图腾崇拜中逐渐制造出了比自己高明的“神”。然后将这个神高置于自己的对面,自己匍匐在下,向神发问。于是,宗教就这样产生了。
中国的先民们也同样要思考这三个人生问题。但是,中国从来没有成为过神教社会。在商代,“国之大事,唯祀与戎”,每次祭祀祖先和出征打仗前,都要占卜,这是图腾崇拜的余绪。但自周朝周公因发现天命不可恃而提出“敬天保民”思想后,中国的文化开始了重大的决定性转向——通过祖先崇拜上代图腾、下接神灵。按照祖先崇拜的思想逻辑,人生的三大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:我从哪里来——我从我父母那里来,为我父母所生。父母又有父母,此之谓生生不息。一言一蔽之,我来自祖先。作为代相传承的历史和现实见证,家谱、祠堂、祖坟等自然而生。我到哪里去——死后入祖坟、上家谱,成为祖先的一分子。人生如何度过——孝敬父母、忠于君王、光宗耀祖,为家族承担自己的责任,并从中实现人生的价值。按照这一思想逻辑,人生三大问题的答案完全是可以理解和验证的,而不是先验的。中国人祖先崇拜的形成,是中国人实用理性的必然选择和结果。
而对于不可验证的神灵,中国人并不完全否定它的存在,其态度是两条:一是敬鬼神而远之,“未能事人焉能事鬼”,二是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比如,即使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,大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态度也不过是“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”。
关于崇拜文字。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。由于占卜的结果要校验其是否准确,于是这些占卜的文字就被保留下来,以便验证事后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前占卜的爻象。随着周以后重人事轻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,历代当政者普遍重视记载历史并从中总结成败得失,于是,保留文字的传统逐渐升华为文字崇拜。在中国古人眼里,文字的产生是件极大的事,史书的记载说,在仓颉造字后,“天雨粟,鬼夜哭”,天地都为之易色。正是由于中国人对文字的尊崇,从公元前842年的国人暴动后,中国就开始了不间断的历史和文化记载。这些历史和文化记载的丰富性和连续性,为世界各民族所仅见。特别是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、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,为历史记载的传承和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。而自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,又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,于是,这些文字记载及其所承载的文化,不仅学在官府,而且深刻影响到了民间。在中国民间,普遍都有敬惜纸墨的传统(比如,小孩子如把有字的纸坐在屁股底下是要挨打的),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。
关于阴阳辩证的思想方法。源于原始的占卜之术,易经从中而生。从秦汉以后,易经便沿着两个方向并行发展。一是继续作为占卜之术而流传,一是发展易经中的阴阳之理,并以阴阳之理来认识和解释万物。早在秦汉,就产生了解释易经之理的易大传,共十篇文章。在易经的后续发展中,卜术一路逐渐式微,而易经之理却被发扬光大,并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,易大传也与易经本文共同被称为易经。在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最大的四书五经中,易经以其阴阳辩证的思想方法,而位列五经之首。易经之理主要是三句话,一是认为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是无穷的,这叫做变易;二是这些无穷的道理都是阴阳之理的变种,阴阳作为决定无穷道理的根本是不变的,这叫做不易。三是掌握了简单的阴阳之理,就可能认识和解释无穷的道理,这叫做简易。变易、不易、简易,被中国人称为易学三义。总之,易学的本质是以阴阳辩证之理驾驭万事万物的无穷之变。
上一篇: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新发展
下一篇: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发达镇发展动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