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想源
单位风采
5月14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:“要坚持系统观念,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,处理好开源和节流、存量和增量、时间和空间的关系,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。”这一重要指示对我们维护水生态、保障水安全、防御水灾害,进一步做好“水文章”,科学高效地治水兴水、管水护水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、切实贯彻落实。
治国必先治水,治水才能兴邦。中国历史几乎是一部治水史。但是,对如何治水的认识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。历史上有堵疏之说,而用系统观念治水,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,强调系统治理,反映了我们党认识自然的不断深入,也开辟了治水的新路径和新境界。其实,水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自然生态上,还与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休戚相关,构成更复杂的系统。历史上的长安为何在唐朝之后一度走向衰落?深层次原因就出在水的问题上。长安城在唐以前经历了多次战乱,木制宫殿不断地被破坏,又不断地被修缮,循环反复,耗费了大量的木材,而这些原材料大多来自于秦岭山脉。当秦岭山脉的森林被大规模砍伐之后,它便失去了涵养水源的功能。随后,环绕长安的八条水脉,也逐渐消失了往日波光粼粼的景象,致使唐朝中期关中地区发生了37次旱灾。人的命脉在田,田的命脉在水,水的命脉在山,山的命脉在土,土的命脉在林和草。一座城市失去了耕地、水源,必然走向衰落。可见,治水必须坚持系统观念,具备大视野的眼光、大尺度的胸襟、大纵深的深邃;如果仅仅就水谈水,就会犯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低级错误。
近些年来,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、城镇化水平持续攀升、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,水资源短缺、水生态损害、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相互交织、更加凸显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坚持系统观念治水显得尤为迫切。
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审视和定位治水问题。治水兴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,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,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因此,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,自觉从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上思考和定位治水问题。“操其要于上”,做好顶层设计,把党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同本地区的实际有机结合,在对整体情况正确把握的基础上规划好方向和目标,构建系统完备、科学规范、运行有效的水治理体制机制,切不能脚踩西瓜皮,滑到哪里算哪里。
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谋划治水问题。水问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,往往是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。因此,治水不能“单打一”,而是应透过现象看本质,从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的切入点上,对系统内部要素进行战略性布局,做到全方位、全领域、全过程协调推进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治水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、各个环节兼融起来,而且要与经济、社会相关领域衔接起来,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,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。
历史地而不是功利地处理治水问题。治水兴水、管水护水,往往投入多、回报低、见效慢,我们要以长远的历史眼光,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,不过分关注眼前利益,不急功近利,最终实现系统的最优化。在实际工作中,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,做到统筹兼顾、整体施策;处理好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,统筹考虑治水策略,坚决克服种树的只管种树、治水的只顾治水、护田的单纯护田,既各自为战又“九龙治水”的现象;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在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,实现“立治有体、施治有序”。
上一篇:行政执法:从法定程序到正当程序
下一篇:人民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